2025年7月28日,国际数据公司(IDC)发布《IDC PeerScape:面向电力行业负荷辨识技术的最佳实践》报告。 志翔科技 “基于非介入式负荷辨识技术的电动车入户充电监测系统”入选报告,成为电力负荷辨识技术领域最佳实践案例之一。
北京,2025年7月28日——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战略的持续推进下,负荷辨识技术已成为支撑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升级的核心引擎。政策层面为其提供了明确指引:2022 年 3 月发布的《“十四五” 现代能源体系规划》确立了安全高效的发展目标;2023 年 7 月出台的《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(2023 年版)》,以及 2024 年 3 月印发的《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》,进一步提出配电网向 “源网荷储资源高效配置平台” 转型的要求,强调系统化推进柔性负荷接入与分层分区协同控制。这一系列政策部署,为负荷辨识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。
随着智慧城市治理、商业综合体能源治理等场景的需求日益清晰,5G、边缘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,显著提升了负荷辨识在数据采集、传输、分析预测等环节的核心能力,为跨区域用电整合、负荷监测调度及用能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通过智能终端与数据分析手段,该技术能够精准实现用电设备特性识别、能耗模式解析及用户行为监测,在保障电网稳定运行、提升发电配电调度精度、引导需求侧削峰填谷管理等关键环节中,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
基于此,国际数据公司(IDC)于近日发布了《 IDC PeerScape : 电力行业负荷辨识技术最佳实践》 (Doc# CHC53537825 , 2025 年 6 月 ) 报告,通过聚焦中国电力行业负荷辨识技术的发展及挑战,结合企业的最佳实践,阐述技术的应用要点及成效,为电力企业技术选型、应用场景搭建、实施策略制定提供价值参考。
IDC认为,负荷辨识技术与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合日益紧密,已成为推动电力行业变革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。本报告进一步研究了志翔科技、国网新疆公司及安科瑞电气的最佳实践案例,为城市老旧社区电动车充电隐患治理、广域网负荷监测、校园用电安全等环节提供挑战分析、技术应用解读、项目成效与ROI计算等内容。
最佳实践启示:
稳定质变:借助非介入式监测,能够在保持基础设施稳定的同时,推动管理模式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数字化跃迁。
效率提升:以技术手段替代对人工经验的依赖,不仅增强了管理的实时性与精确度,还成功实现了 “让故障找人” 的智能管理模式。
服务创新:基于负荷数据可衍生出城市治理等各类增值服务,有效推动了场景化精准服务的转型以及用户体验的升级。
资源优化:能耗可视化与源网荷储协同作用显著降低了成本,助力实现能耗的绩效化管理和资源的科学化运筹。
IDC中国高级研究经理李鑫表示,电力负荷辨识技术正从单一监测工具向能源管理核心基础设施跃迁。短期来看,非介入式方案凭借低成本、易部署优势,在公共建筑、高校等场景快速渗透等优势,近两年有望保持35%以上复合增速;中长期需关注三大趋势:一是技术融合,通过与虚拟电厂、碳核算系统集成,实现 “源网荷储” 协同管理的技术闭环;二是数据资产化,依托负荷特征库的构建与深度学习,将负荷数据从监测信息转化为服务于节能优化、风险评估等细分场景的资产要素;三是商业模式创新,以负荷可调节能力为基础,通过需求侧响应、精准能效服务等方式差异化满足终端用电需求。建议技术厂商优先布局“硬件轻量化+云端智能分析”双轮驱动模式,增加跨场景复制能力,构筑竞争壁垒。
如需进一步能源行业研究咨询或交流,请与IDC中国研究经理李鑫(邮箱:fili@idc.com )或IDC中国研究经理周启珊(邮箱:jozhou@idc.com)联系。
-全文完-